2023年国内股票市场先扬后抑,5月以来股市延续弱势震荡格局,市场情绪处于低位。在股票市场弱势调整期间,低波策略的相对表现较为亮眼,部分采用低波策略的股票基金和固收+基金的业绩表现明显较优。截止10月末,长江证券编制发布的低波指数的年内累计收益率达6.15%,而高波指数年内累计下跌30.75%,可见低波策略在2023年的超额收益相当显著。得益于优秀的相对业绩,跟踪低波类指数的被动指数基金在2023年也迎来了明显的规模增长。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认为金融资产的预期收益率与资产风险正相关,风险越高的金融资产的长期收益率越高,而股价波动率被视为股票风险的有效度量,因此高波动股票的中长期收益率理应高于低波动股票。但是从学术界和业界的各种研究结果来看,绝大部分发达国家和新兴国家的股票市场普遍存在低波动异象,即低波动股票的中长期回报率显著高于高波动股票,换言之高波动高风险并不必然意味着高回报,选择股价走势更加平稳的股票从中长期来看反而更占优势。传统经济学理论难以解释广泛存在于全球股市的低波动异象,那么低波策略的底层逻辑究竟是什么呢?
在多种解释低波异象的理论中,我们倾向于认为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似乎更加可信。这类理论通常认为部分非理性的投资者往往偏好博弈股票市场的主题题材,过度地参与高波动股票的交易,以期待获得高额的回报。但是这部分类似于购买彩票的投机需求往往会造成高波动股票被阶段性地超买,进而拖累高波动股票的长期回报率。此外从基本面角度来看,具备股价低波动特征的上市公司多数处于成熟期,资本扩张的力度逐渐降低,所在行业的竞争格局也相对稳定,有利于保持股东回报率的稳定性,因此中长期来看低波动股票的业绩更可能会比高波动股票更加优秀。
总结而言,低波策略在中国股市的长期有效性具有相对坚实的底层逻辑支持。参照海外成熟市场的发展经验,低波策略的基金产品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很大。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低波策略并非适用于所有的市场环境。虽然低波策略在股票熊市和震荡市的防御性突出,但是在股票牛市期间没有明显的相对优势,低波策略的局限性也意味着这类策略更加适合中低风险偏好的投资者。
(专栏作者:大摩多元收益债券基金经理 方旭赟)